全国服务热线:18888889999
在线报名
星辉娱乐CURRICULUM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8888889999
电话:
0898-66889888
邮箱:
admin@youweb.com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留学生回国就业意向持续增强
2025-04-11 19:45:38 点击量:

  智联招聘不久前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8.6%,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意向持续增强。

  对学子来说,留学期间规划职业有助于管理学习时间、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抓住回国后的就业机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学子的重视。

  如何在求学期间增强个人竞争力?听听这几名中国留学生和职业规划领域相关专家怎么说。

  

  了解自己,明确求职目标

  “毕业之后,我打算在北京找工作。”赵栩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城市环境管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前她先确定了目标城市。赵栩说:“我的家人在北京,我希望和他们多些相处时光,生活幸福有助于工作顺利进行。此外,我对家乡的环境更加熟悉和适应,因此优先考虑这里的工作机会。”

  “城市和行业是学生规划职业时需考虑的内容。”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不同城市的岗位机会、生活成本有差别,且行业薪酬、前景对职业发展影响较大,这需要学生根据个人情况仔细考虑,作出选择。”

  “我认为求职前需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完全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在法国上学的刘灿说,“留学生申请时需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书’,介绍自己并阐述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和项目,其中会提及个人规划。写陈述书时就需要仔细剖析自己的专业兴趣、成长经历和职业目标等,而非随波逐流泛泛而谈。每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差异很大,没有一个个体的职业规划可以复制。”

  就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陈子鹭有相同体会。陈子鹭说:“虽然商科专业比较热门,但我的兴趣爱好比较文艺,喜欢画画、书法等,所以选择了更适合我的景观建筑专业。据我了解,景观建筑专业就业方向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规划、房地产开发、基建管理等。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发展,这类岗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把握机会,积累留学优势

  领英《2022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显示,在留学生选择的岗位类别分布中,技术研发类的比例最高。对此,领英中国产品总监陈怡静解释道:“目前,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对技术研发类人才需求较高,企业招聘看重职场上的学习能力、上升潜力,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可以开阔视野,对企业需要的创新思路及实践方法有较高匹配度。”

  “我在回国求职时,看到不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前沿科技岗位要求应聘者有海外背景。”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余阳说,“据我了解,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不仅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也能在迥异的环境里学到更多创新思路、实践方法,激发开放思维,这在求职时被不少企业看重。”

  刘灿在求学期间积极拓展校友资源,增强了自身求职竞争力。刘灿说:“毕业后,我想到经济研究机构当研究员。当我发现国内机构招聘常考察案例分析时,便在学校寻找同伴一起参加模拟面试的练习。除此以外,经济研究机构一般有庞大的留学生校友网,我在职场社交网络平台认识了一些校友前辈,积极向他们征询建议,收获了很多信息。”

  “留学时能接触到许多优质、国际化的资源,比如我们学校不少建筑专业的教授是知名设计师。作为本校学子,我可以近距离得到他们的指导。”陈子鹭说,“同时,谢菲尔德大学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学校和其他国家高校合办的活动,这些经历可以带来独特体验,也让我的求职简历更加丰富、有亮点。”

  学好外语,提升综合实力

  “我在求职时发现部分岗位要求雅思或者托福语言成绩,这在我申请出国时就做过准备。”赵栩说,“在国外上课,大家可以通过日常的听说读写训练提升英语水平。求职时,部分岗位要求用英语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等,这正是留学生发挥专长的机会。例如我应聘的一个研究所岗位,日常需要筹备国际会议、翻译图书信息、撰写外语宣传内容等,这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留学生更具竞争力。”

  除英语外,中国留学生会其他语种在求职时也能发挥优势。

  王玥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国家管理系,去年她通过河南省漯河市的人才引进面试选拔,入职了事业单位。王玥说:“在求职时,我发现部分岗位专门面向留俄学子,他们偏好既主修特定专业、又会俄语的复合背景人才。我得知近年不少企业招聘开拓中亚市场的人才,青睐有相关国家留学经历的候选人,提供给他们成长锻炼的机会。”

  在英国留学的李微微打算回国之后做一名英语老师。她认为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不仅能感受多元文化,也能收获广阔视野,增加求职背景软实力。李微微说:“教师的专业背景受到家长看重,有留学经历能增强学生、家长的信任。更为重要的是,我在英国度过了留学时光,对当地的语言、历史、文化有了更丰富立体的了解,工作后我可以向学生分享所见所得,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法国中南部小城利摩日街头,和煦春光下,一根青白瓷柱上“谢谢景德镇并热爱利摩日”等中、法文标语清晰醒目。

  这件瓷器作品,是法国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与中国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们的合力之作。自2018年伫立在利摩日以来,它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景德镇和法国利摩日这两座“瓷都”跨越时空的牵手。

  在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上,景德镇与利摩日深入交流,在瓷器艺术上书写着文明互鉴的佳话。

  18世纪,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从景德镇传到法国,对利摩日制瓷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光阴荏苒,2010年,景德镇与利摩日结为友好城市。一年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共同打造的国际陶艺工作室项目,为两所高校互派艺术工作者和留学生提供了平台,陶瓷成为他们交流的共同语言。

  现代陶瓷生产工艺,陶艺创作手法……从景德镇来到利摩日的中国留学生,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从利摩日来到景德镇的法国留学生,从古老的瓷片上感受历史脉动。

  曾在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交流的周雷,一边钻研两地的制瓷工艺和创作手法,一边琢磨如何把西方的现代工艺和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将青花瓷的古韵融入西方美学,让它们突破传统、走向世界。”

  从中汲取灵感的,还有法国陶瓷设计师米尔蒂耶·布夫雷。不久前,她烧制出一件名为“泥土与雨水”的陶瓷作品。暖阳透过窗户洒在瓷瓶上,明亮的白色瓷胎如皎洁月光,瓶身密布的沟壑似涓涓溪水流淌而成。

  布夫雷拍下眼前的一幕,上传到个人社交媒体上,并配上文字“这是时光留下的痕迹”。此时,距离她结束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留学生活,已过去了6年。

  “从中国瓷都回到法国瓷都,两地跨越时空的交往,带给我无限的创作灵感。”6年前,布夫雷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利摩日。“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依然在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令人赞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如今,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谢国家陶瓷博物馆,馆藏数千件陶瓷艺术品中不乏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既有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外销瓷,也有富含中式古典魅力的作品。

  而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同款的青花瓷盘通过瓷片修复,解析蕴藏其中的陶瓷基因,复原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真实面貌。

  “陶瓷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珐琅在来到中国前,是应用在金属材质的器物上的,但在景德镇能工巧匠手中幻化成珐琅彩,成为在工艺交流中诞生的陶瓷品种。

  在景德镇留学期间,布夫雷曾在景德镇望龙陶瓷有限公司实习,当时她创作的一款杯碟带回法国后,被一位知名主厨看中,此后成为盛放法餐的餐具。

  受此启发,景德镇望龙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望龙把公司的设计室搬到了欧洲,法国人诺曼·特拉普曼是设计团队的一员。

  “作为设计师,我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材料,包括瓷器。同景德镇陶瓷工匠的跨界合作激发了我新的创作灵感。”特拉普曼说,“我们和景德镇的同事每周开一次电话会议,讨论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

  设计在海外,生产在景德镇,当72道手工制瓷工序遇上国外设计师,先进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景德镇陶瓷生产中。

  今年初,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一次家居展上,由特拉普曼设计、望龙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青瓷洗浴套装拿到了国际订单。

  “就像面粉既能蒸出馒头也能烤出面包,我们与法国设计师深度交流,跨界融合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余望龙说。

  “利摩日制造”的陶瓷作品已连续多年参加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写下精彩一笔。

  因瓷结缘,踏浪交融,中法两国共同奏响的泥与火之歌,历久弥新。

  (新华社记者陈毓珊  黄浩然)

  瑞典夏天的日照时间很长,阳光仿佛有魔力一般唤人出行。于是,我从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发,西南而下,开始了一段探索之旅。

  始发站:斯德哥尔摩

  冬季时斯德哥尔摩到处是结冰的湖面、河道,街道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路上行人匆匆。时入孟夏,整个城市变得活泼起来。我从市中心的赛格尔广场出发,向着旧城区前进,街边的建筑从现代风格变为了欧洲中世纪风格。

  斯德哥尔摩旧城区建于13世纪,一栋栋“瘦高”的建筑林立于一座小岛之上,像古老的中世纪“森林”。漫步于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之上,身边是一间间精致的咖啡厅和商店,空气里氤氲着咖啡香与花香。楼房间穿插着几条狭窄的小巷,有的通往风景秀丽的海边,有的延伸到更深的小巷中。

  中间站:北雪平

  搭上一班红皮火车,我南下前往旅途的第二站——北雪平。

  北雪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浓浓的工业风。拥有“瑞典之曼彻斯特”之称的北雪平,曾经是北欧的纺织业中心。得利于穆塔拉河的丰富水利,制造业、船舶行业与运输行业都在这个城市中兴起。21世纪初,随着传统工业的没落,文化设计类产业又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北雪平的道路设计十分规整,横平竖直井井有条。

  走入北雪平的工业历史园区,便能立刻感受到传统工业与现代文化设计产业在此的碰撞。旧时代的砖瓦房与新时代的混凝土建筑共同筑就了这座城市,一条河流贯穿了整座工业历史园区。逆流而上,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相得益彰,漫步于园区之中便可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站在河流的上游向下望去,水流湍急,远处房子仿佛建立在水面上一般。粼粼波光、鲜艳建筑与万里碧空共同绘制成一幅水彩画。

  终点站:哥德堡

  踏上列车,我来到了瑞典的西海岸,也是这次旅途的终点站——哥德堡。

  哥德堡内有旧城护城河守得一方安定,外有约塔河沿城形成天然良港,加上城市地处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之中心,因此成为了北欧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港口城市。

  走进哥德堡市立博物馆,如同翻开了这座城市沉重的历史画卷。早在16世纪,瑞典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峡地区战争不断、哀鸿遍野,17世纪初,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此重建了哥德堡城,自此哥德堡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瑞典最大的港口城市,在18世纪中下叶,与中国有着多达百次的海上贸易。

  坐拥瑞典第一良港的哥德堡,其渔业和美食业得到了充分发展。青口贝与鲜虾共同炖出的海鲜汤味道一绝。哥德堡当地还有多家进入过米其林指南的餐厅,吸引众多美食爱好者。

  漫步于约塔河南岸,我感受到了哥德堡这座城市的多面性:东侧是17世纪初哥德堡最重要的运输港“小博门码头”,此处还停放着一艘少见的四桅帆船“维京号”,象征着哥德堡过去发达的航运业;西侧是哥德堡歌剧院,建筑外形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线条狂放,色调暗红,彰显着哥德堡的新兴工业与创新气质。

  沐浴在哥德堡歌剧院广场的落日余晖中,这场跨越瑞典东西海岸的旅途也将步入尾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斯德哥尔摩的梅拉伦湖、北雪平的穆塔拉河到哥德堡的约塔运河与北海,我不仅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画卷,也对这些城市的独特风格了解更深。

  (作者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生)

  本报电  (张舟)日前,2023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正式启动,大赛承办单位代表、中美高校教师、学生共计1000余人在线参加本次活动。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自2014年启动,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品牌活动,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整体协调组织工作。本届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探索气候变化、韧性社区、环境教育、低碳环保等领域的创新机遇,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作品。今年将更强调数字化技术应用,鼓励参赛选手应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大赛于6月至8月在北京、成都、南京、上海等12个分赛区和美国赛区开展。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